English

高校管理的产业化经营

1999-10-27 来源:光明日报 徐晨光 我有话说

教育是一种产业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“人力资本理论”鲜明提出“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,是生产性投资”“教育是一种全面性、主导性基础产业。”

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,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。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实现教育的自我运行,自我发展。首先是高校体制改革中实现的强强联合、强弱联合、同行合并的举措,已经给高校敲响了优胜劣汰的警钟;其次是招生考试实行了“3+X”的改革和网上录取等,虽然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,同时也把高校进一步推向市场,接受市场的考验;再次是毕业生就业的计划性削弱,毕业后不再包分配。因此,高校在深化办学体制、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,必须积极探索和转换教育运行的机制,只有实现运行机制的转换,教育的发展和运行才能找到自身的活力源。

首先,要牢固树立生存意识、竞争意识

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新世纪钟声的敲响,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,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的机遇和压力并存。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,也是经济的增长源。据资料记载,当今发达国家,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—80%,其中教育和培训的贡献率占20%。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其次,要牢固树立创业意识

建立一所高校,从挂牌到教学的硬、软条件的基本具备算是第一次创业,校园环境的优化、名专业、名教授、科研精品的培植,教学质量、学校知名度提升应属第二次创业。按产业经营高校,就必须两条腿走路,两手抓。一是抓好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,保证教学、科研、生活的必要条件;二是软件建设,要精雕细刻,培养一批知名教授、建立一批知名专业、推出一批科研精品。为此,高校应该遵循两个规律,一是市场规律,要瞄准市场,调整专业方向,培养市场适销的专业人才,同时也要遵循教育规律,做好自己的专业品牌,学校品牌。

第三,要牢固树立产品意识

高校作为一种特殊企业,它生产的产品也是特殊产品,即学生、人才。所以,如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样,学生的质量也就成为了学校的生命。高校一是要生产适销对路的“产品”,随时进行人才市场调查,按市场的需求设计“产品”的规格和标准;二是要保证学生的政治合格不出“危险品”,智育合格不出“次品”,身心合格不出“废品”;三是培养一批尖端“产品”,如高层次的博士、硕士和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、思维结构和技能结构、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本科人才。

第四,要牢固树立营销意识

既然学生是“产品”,产品就有一个占领市场的问题。同类产品在一个大的需求市场中,谁能占领超过自己应有的份额,有产品本身的问题,也有营销技巧的问题。高校的营销战略,除上面我们讲到的“产品”质量问题外,还应包括:1、“产品”价格问题,所谓“产品”价格,实际上是指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问题。如果把价格定得太低,就会产生一种自暴自弃之感,让别人看不起,不来问津,如果价格定得过高,非某地不去,无多少收入不去,又怕别人养不起,自己力不从心,失去良机。所以“产品”价格应随行就市,学生应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。2、“产品”的售后服务问题。所谓售后服务,就是指在推荐学生时不要搞一锤子买卖,不要坑蒙拐骗,要敢于面对市场,真实地反映情况,如现在实行的承诺制、违约金制,都是售后服务的举措。3、“产品”的促销问题。学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,如人才交流会、英特网、信件往来、新闻发布会等等,宣传自己的“产品”,介绍自己的“产品”,通过参加社会实践、毕业实习、参加课题研究,展示自己的“产品”。4、拓宽渠道的问题。高校不要拘限于自己的主管部门和习惯性的就业渠道,应广泛地拓宽就业渠道,扩大就业市场,与用人单位常沟通,争取用人单位的偏爱。

第五,要牢固树立公关意识

所谓公关实际是内求团结,外求发展,树立形象,推销自我。高校树立公关意识,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文化积淀形成自己特有的、公众所认可的学校文化,通过内部协调,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,形成一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学校精神,通过自己的办学理念,所作所为和可视系统展现一种与自身发展相一致的学校形象,然后将自己的理念、精神、形象、文化整体推向社会,通过公关宣传,使内部公众都能了解、理解、执行,达到广泛的一致,让社会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学校,偏爱你的学校,接受你的学校。

第六,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

所谓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与时代合拍、培养与时代相一致的“产品”,高校作为“知识工厂”,应该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,创造新的知识,与国际接轨,与时代接轨,展示学校的实力,让自己的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立足之地;高校作为“人才工厂”应该不断调整专业结构,创立市场所需要的专业,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;高校作为基础性产业,应该科研出精品,为经济建设服务。有作为才有地位,只要学校能够不断创新,在同行中显示出强劲的势力,学校就会有发展、有地位。

第七,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

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。但人才质量的好与坏,投入成本的高与低都直接关系到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。办学社会效益是主要的,但它既然是产业,也就有一个经济效益问题。高校被推向市场之后,国家拨款再也不可能承担它的所有经费开支,也不可能再用强制措施保证某校的招生计划,多渠道筹资办学将是发展的趋势,作为高校一方面是要广辟筹资渠道,如办校产,接受社会资助,联合办学等,另一方面,是靠办学筹资,这仍将是高校筹资的主要渠道。这样一来,就向高校提出了一个办学效益问题。高校如何讲效益、讲成本,少投入多产出,节约成本,加强管理,挖掘潜力,讲究规模,提高效益,这都是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。

(作者系湖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